欢迎访问舟山市第一小学勾山校区网站!

科研信息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信息 - 正文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2年11月13日 00:00  点击:[]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勾山中心小学 贝赠赠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生命化课堂

现代社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首先,社会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社会的特征与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趋于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与个性的共在,单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等。在多元社会中,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课堂原则、规范和课堂教学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第二,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们已强烈地意识到:20世纪虽然是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极其进步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伦为理性工具的一个世纪。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机械论教育观将人的教育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强迫所有儿童接受同样的文化知识模式。生命化教育观特别重视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长;这种教育观把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视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识所在,因此,生命化教育观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两大特征呼唤课堂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不仅要关心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的和谐共处。

(二)课程改革的《纲要》要求生命化课堂。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了亦带动了教育的理论至实践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重构生命化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日渐深入,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人们开始深入剖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开始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教师会培养出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学生;一个漠视生命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创导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台湾、香港的中小学也系统地开设了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我国国内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人们呼唤生命教育,如我国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理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观念上根本性的变革”。

而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生命主体的生命发展。因此,其教学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过程,表现为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并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并非单纯地认识生命和珍爱生命,而是要全面了解生命的意义,能够敏锐地洞察和反思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要求青少年关注自己的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进而能够珍爱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把自己作为宇宙中的一员,能真正的感悟生命的哲学境界;生命教育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存在物,而应关怀明日的发展。

2、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课堂学习的形成同样如此,知识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课堂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3、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课程理念在课程价值观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文化观倡导科学与人文整合,在课堂生态观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在课堂实施观倡导创新与发展取向,在课堂政策观倡导民主化。人的学习目标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课堂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这些特点,在课堂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过程为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五、研究内容

(一)课堂教学中生命价值的迷失

1、课堂教学中漠视生命的现状审视。课堂教学的实践往往与教学理论存在一定的距离,认真审视课堂教学的现状,审视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其中的舞台,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2、课堂教学中对生命漠视的归因分析。“课堂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命,激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要想真正让小小课堂成为精彩世界,我们必须多方面、深入地探讨、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生命活力充分发挥的原因,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生命化课堂。主要从价值取向的偏差、传统师生观的弊端、传统教学的桎梏、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构建起生态的课堂教学

1、确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小学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常常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世界上最具独特性和主动性的生命,忽视教师是一个具有多种需要和能力、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忽视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知识、手段、操作、工具等一些外在事物上,把方式、手段异化为目的,遗忘了对生命本身的关照。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人的地位和生命的价值,确立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是构建小学数学生命化课堂的关键。为此,主要从关注完整生命的发展、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重视课堂生活的重建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

生命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融合了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终极追求的教学理念,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多元性、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将课堂教学由工具形态跃向生命形态,由知识的加工场变为生命的养育所。为此,主要从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感悟教学内容的人文意蕴、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营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自学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使教师对“生命教育”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国内外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教育、教学生活,行动研究就是引导教师对小学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构建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或自我反思以及反思后的行为跟进,以此循环并在过程中调整研究措施,探索实践规律,通过撰写相关课例与案例等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

生自主建构生命的意义。

2、教育性原则:一切实践活动都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3、体验性原则: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是一个认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不

能空洞说教。

4、持续性原则: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教

育活动,要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八、研究过程

我自2009年10月承担区级立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来,一学年期间分阶段开展了系列工作。

1、查阅文献资料,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自知本身的教学理论素养十分有限,于是,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生命教育知识,掌握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了解生命教育及其流派,弄清其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适用范围、局限性及其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必修课、首要问题。课题研究中,查阅、学习、研讨了刘济良著《生命教育理论》;辛继汀著《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李超杰著《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王北军等著《生命的畅想》;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等著作,并整理筛选形成文献。

2、收集、比较同教材不同教法,寻找培养学生生命观的结合点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学过程,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收集、比较、研究不同的教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乎学生生命观的教学结合点。为此,我收集了一些其它学校教师,同一教材的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并加以研究。《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我收集了红旗小学、沈一小及沈四小等4个教学设计,着重研究了两个教学设计,并深入课堂,掌握课堂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对素材的处理方法与利弊,研讨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及其要素。之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重新处理了教材的素材,重新给出了探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探究的指导,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按照该教学设计在本校内进行公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研究访谈信息,修正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

行动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行为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行为活动方式、效果的反思活动。反思,是使行为活动逐步改进的催化剂,也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总是在课后访谈学生,从学生的访谈里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对生命的认知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对数学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访谈信息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修正“结合点”的选择,以验证我的做法。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一些重大节日的了解较少,于是我又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劳动节 建军节 B儿童节 国庆节

C元旦 教师节 D妇女节 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

又如为了让学生通过数学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从而唤起一定的情感体验,我配合加减乘除运算设计了3道题供学生选择完成:

(1)自己画一张日记帐页,了解自家一星期的收支情况,记入日记帐。

(2)查阅你家二个月电信局通信费收据的各类信息或数据,了解通信费的种类与用途,数据来源实践计算。

(3)找一张购物销货单,研究内容及填写规则,分析数据了解购物情况。

学生练习后掌握了会算和怎么算,了解了家庭的日常开支,信息时代特征之一——电信的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部分交易指南。学生从这个多样性的练习中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一些知识作为练习,体现了能动性和自身的内在需求,又使练习范围自由伸缩不受到自身情况的约束。

九、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生命价值的迷失

研究初我专门对全校学生作了一项“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感到愉快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堂学习生活缺少愉快感。课堂学习生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种享受与幸福,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与折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快乐,在上课时想回答老师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学生缺乏与教师主动积极交流的愿望。学生有问题而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人数呈下降的趋势,导致了学生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阻碍。其中一、二年级有90%以上的人认为,上课时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学生人数依次下降,到六年级只有20%多的学生认为上课有自由表达的机会。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

1、抽象化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变成了僵死的符号

人生绝对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或为了获得知识所代表的符号,相反,获取知识是为了获得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知识、技术用来服务于人的人格建构和生命完善时,只有当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意义世界的建立一致时,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恰恰相反,它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是为考试而设的,是外在于人的生命的存在物。缺少对知识的深切感悟,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标签,学生在考试时把这些符号和标签贴在所需之处,以证明学生对知识的占有量,实则是对学生记忆力的检测。

2、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在一份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中国课堂上,教师几乎都在讲解,学生要注意力集中,保持安静。教师对题目反复讲解与训练以便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听课的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几乎没有能力提出教师讲授内容之外更深刻的问题。中国学生最擅长解题,但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让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总是与老师的思维保持一致,我们将失去一个五彩缤纷的课堂。”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只为教师教的方便,便于教师完成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它只图形式的严谨,为了体现双向互动而设计一种肤浅的问答式教学,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徒有形式。封闭的课堂是僵死的,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它违背了人性,封杀了人的创造性,忽视人的生命中最可宝贵的特性,忘怀了对人的生命中无限潜力和可能性的发展。

3、对人类非理性的漠视。

传统教育中仅仅是把非理性因素作为促进理智发展的手段而无视其本身应有的目的性,这也都是对完整的人的肢解。从宏观上看,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是学习新课本、复习新课本、阶段考试,再学习、再复习、进行期终考试;从中观上来说,每一堂课的结构就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从微观上讲,一位教师面对全班学生,教师把教学内容做成一个模子,引导学生往里面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而是绞尽脑汁地猜测老师的“标准答案”。此时的教师俨然就是价值的审判法官,是价值的过滤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就是绝对真理,是最高标准。

(二)确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每一堂课都有它具体的或潜在的目标,如认知、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智力情感的培养等。所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生命理念为指导,启迪人的智慧,关照人的心灵,完善人的生命。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师要懂得珍爱生命,关注整体生命的发展,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善于开发生命的潜力。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1、关注完整生命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面对面的心与心的相遇、情与情的交流。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发展中的、整体的人,是具有“多向度”的人。所以,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存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以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一全人都获得整体生命的充分、和谐、完美的发展。

2、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

课堂教学应该在尊重独特生命的基础上,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充分的了解,设计有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创造性地全面展开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让师生生命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完全的舒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从语言到行为都流露出对学生的关切和爱护以及尊重和赏识。鼓励他们去说、去做、去想、去爱自己,也去爱别人。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其次,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珍惜自已独特的生命价值。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追求的独待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在学习方面暂时靠前的学生不骄傲,暂时落后的学生亦不气馁。

另外,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独特的生命价值,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至善至美之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努力,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帮助。

3、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人,认识人的生命。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教育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排除一切障碍,让个体得到适合其本性的、自由的、健康的、活泼的、快乐的成长,促进个体内在本性的生长与发展。课堂教学除了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除了有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生命意义的创造;除了有基本技能的形成,更要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

(三)构建小学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

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的,不仅要有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还有更重要的是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命化数学教育最好的注解。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1、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应以发挥人的聪明智慧、挖掘人的生命潜力、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依据,除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和意志,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培养完整的人。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突出多元、整体、发展的特点。

(1)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制定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质量,制定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教师应经常翻阅并及时整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了解学生过去的成长历程,分析学生目前成长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任课老师、其他的学生、学生家长或直接与学生本人谈心、交流思想来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教师平时更要细心观察,并写下观察启示。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9+6”的计算方法时,考虑到现在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可能早已掌握,我就发动学生自己来制定完成目标的步骤。学生1说:“先说好9,再接着数小棒,10、11、12、13、14、15,得数是15。”学生2说:“我摆小棒数出得数是15。”学生3说:“从6根中拿出一根放到9根里,就有10根,加上刚才剩下的5根,就等于15根。”……然后,留给学生自由学习、思考的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其它的题目,和同桌同学比较一下计算方法,看看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教师稍做提示,协助学生一起完成各自的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认知方面的,还要有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目标的体现

这是教学目标整体性的体现。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是以学习为惟一目的的,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向往,大多是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创建了他们交往的环境、创造了满足某种需要的乐园、搭建了教师施展才华与体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所要满足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一次上数学课时,我发现地上有数十张大小不同的纸屑。学生谁也不肯承认是自己扔的。我快速将纸屑一一拾起,随手将三张纸片贴在了黑板上,并拿起彩色粉笔在纸片上面和四周添画了几笔,“哇”,学生们惊叹道。“看,纸屑变成了什么?”“可爱的史努比狗”,“歪脖子树”,“唱歌的小女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说:“别小看了废旧物品,只要动动脑筋,就变成了有趣的作品。”这时,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承认是自己扔的,并保证下次不会再这么做了。

(3)教师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确立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制定力所能及的情感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现有教材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统一的教学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向着师生整体生命不断完善的终极目标迈进。

2、感悟教学内容的人文意蕴

生命化课堂教学迫切要求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注重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师生同在的情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从而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使学生在同教师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

就知识的获得来说,如果只凭借讲授、灌输、死记的话,知识还是死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被掌握,只有经过师生的理解和感悟之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才会内化为师生自己的、有生命情感的、能丰富生命情感和意义的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由我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圆的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多形式、多途径地去认识圆。生1:“圆对折再对折,打开后看到两条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心。圆心在圆的最中心。”生2:“这条折痕就是直径,只要把圆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折痕,也就是有无数条直径。”生3:“这些直径都是相等的。我是通过量了几条直径的长度得到的。”……

(2)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涌动浓浓的生命气息,鲜活、明亮、打动人心。这是我们的期待。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寻到生命化的韵味:生活化,现实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生命化的数学学习内容,决不是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开篇引入就充满了生命和生活气息。

师:你喜欢哪个季节?

生:秋。

师:一年中哪几个月是秋?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季节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喜欢春的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秋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春、冬共有几个人?

师:现在我们算一下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个人?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算?

生:用举手。

生:用卡片(师请同学用代表春夏秋冬的贴片上台贴)。

师:现在看贴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喜欢冬天的最多,有19个。

师:你能否完成下表:

师:现在请大家做统计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统计:生日在哪个季节,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统计?

……

在这里,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从学生喜欢春夏秋冬的人数和生日在春夏秋冬的人数展开统计,不仅直击学生的现实世界,而且在这种亲切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到统计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和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学生丰满个性和启发灵性的催化剂。

3、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生命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以死板的教案为本,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着朝自己预定的方向走,而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依托,灵活应付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多提富有启发性、开拓性的问题,多提一些激发学生用一生的生命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活动中生成、发展、完善和丰满自己的生命。如在学习完《找规律》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学到了---,我惊讶的是---,我开始在想---,我再次发现---,我感到---,我想我将---。这样的问题引出的是学生真实的所思所想,它的答案是开放的,带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它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令人激动的和惊奇的。

(1)培植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生命化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折射出的含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摒弃“他律”背景下的说教,而是彰显“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验。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已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学生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数学,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克隆、复制、模仿别人的数学学习。因此,从自己的现实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我在听一堂四年级数学课《平行和垂直》时,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一起动手用两根小棒摆放各种图形。接着进行展示(共有十几种图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图形整理,并用课件展示整理结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并请学生说说分类的理由。学生共说出了好几种分类方法。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直线进行延长,再讲解点明,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直线互相平行,什么叫两直线相交,什么叫垂直。

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首先是按自己的喜好,接着是从自己的理解水平出发,选择摆放和归类的方式,教师并不随意作出定性评价,而是一一展示出来,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的归类方法和摆放图形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

(2)推行生命化的教学评价

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课堂的生成性,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都在生成,都在发展变化,这正是体现数学课堂生命化的重要特征。数学老师应善于捕捉生成中的信息,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丰富课堂生活,成全学生知识学习的提升,成全孩子的全面发展。

例如:一节数学活动课《分桃子》(平均分),在组织学生分桃子的环节时,我请学生平均分八个桃子,并说说分法。一位同学生首先站出来,一个一个分,两边各分出四个;接着另一位小朋友上台四个四个分,也是两边各分成四个;又有另一位同学两个两个分,也是完成了平均分。但偏有一位同学说还有不同方法,我并没有因为分法已经全部展示完成而简单的否定这位学生,而是请这位同学上台分分看,原来这位同学对平均分理解不到位,分成的两边不等同,一边3个,另一边5个。我也没有表态,而是请全班同学帮助说明“这样的分法行不行”,等这位同学醒悟过来时,我及时请这位摆错的同学采用“移多补少”办法,使之平均分。

在这样的小环节里,老师没有采取武断的办法,随意否定,而是抓住时机即保护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又进行了知识巩固和拓展。这实质上是一种充满生命化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延缓式的,人文性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让学生自己完成了自我评价。

4、营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的交往,是师生在学校共同度过的时光,它是师生生命活动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赋予了儿童“成人”的早期智慧、情感以及信念,对生命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的实施、过程的展开,都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1)倡导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把师生交往视为师生间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在合作中实现教育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力求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新授课《8加几的加法》,课堂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8=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8=17。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8=?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十吗?计算8+8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原来是受到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个中原因,也让学生2明白自己的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又归于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 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8和2凑成十进行计算……

(老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算快多了。

(生2语速很快,观点之际妙,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以上的案例中,当学生8+8 =17的答案得到众人的一致反对时,我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的否决,而是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善待学生的思维“错误”。正是这种生命化的包容、点化,学生才能自由地伸展思维的翅膀,才能充满数学课所需要的纯真和童趣。

(2)透射人文气息

在师生之间,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赞赏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每个学生战胜困难,支持每个学生的创造行为,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理解每个学生的苦恼,这一切都应溢满着人文关怀。

如有这么一节数学课的片断,课题是《“1”的认识》。当我形象地使用学具,让学生认识数学“1”后,说:“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中的数字’1’吗?”学生们很积极,答案也很多,这时一个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班只有’1’个同学从来不举手。”学生的目光一起投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发言。我略有所思,然后,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仔细观察、关心同学的好孩子。”我走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也许是受这种特殊气氛的感染,那个小男孩举起了手。我兴奋地说:“欢迎这位同学发言。”“我是’1’个孤儿,我想有’1’个温暖的家。”我带头鼓起了掌:“说得真好,连用了两个’1’字,同学们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吗?”学生们发言更加踊跃了。“你有’1’个好朋友,那就是我。”“你有’1’个关心你的老师。”“你有’1’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像上例所显示的,简单的数’1’经过巧妙的一问,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数学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了这一深奥的道理。更为珍贵的是,在爱心的感召下,学生由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人文关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透射出人文的气息。

十、研究成效分析

课题实施过程中时,我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发展相融合,将认知、实践、情感三者相结合,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相沟通,从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一)提升了师生的生命情怀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者,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要让学生尊重生命,教师首先必须尊重生命。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创造一个温磬、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在研究过程中,我蹲下身子,去观察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和情感世界,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和需要,针对在不同背景下成长有差异的学生,因人而异地给以关注和引导。我发现:我的学生观、教育观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更新和发展;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他的生命、他的个性真正获得了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孩子们比以前更活泼、更大方、个性更张扬。

(二)开辟课堂教学新天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开始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学习;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民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你—我”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实现了知识“共享”,共同品味学习的乐趣、成长进步的快乐;开始关注学生心理世界和精神生活,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开始关注学生独特的文化,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生命的律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王北生:《生命的畅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钱巨波:生命论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研究》2004

上一条:普陀区2013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获奖论文名单 下一条:以“非遗的传承”为项目载体,提高小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研究

关闭

舟山市第一小学勾山校区(舟山市勾山小学)  电话:0580-3091827  ICP备案号:浙ICP备11053521号-2